白瓷的出現在中國陶瓷史上大大晚于青釉瓷器,其原因是白瓷的燒造需要比青釉瓷更高的技術手段,白瓷必須有效地控制瓷胎和瓷釉中鐵的含量下降到1%以下。因此,白瓷的出現只能有待于制瓷匠師們認識到胎釉料的呈色原理,掌握一定的除鐵技術,降低原料中鐵的成分,才能得以實現。
河北省內丘縣邢窯窯址中出土的瓷片標本當屬于北朝時期。1971年河南安陽北齊武平云年范粹墓中出土的。七件白釉瓷器,則是有明確記載的最早實例(《河南安陽北齊范萃墓發掘簡報》、《文物》1972年第一期)。這兩批文物的品種多樣、形制豐富,有碗、杯、磐、長頸瓶、三系和四素的罐,這與同一時期北方的青瓷造型相同,而不同的是這批器物的胎料通過洗煉,胎土中鐵的成份得到了控制,故胎土比較白,釉層比青瓷薄,且相對勻稱,這完全可以排除工藝燒成中的偶然因素可以佐證,北齊墓出土的白瓷本身,一方面延襲了同期北方青瓷的造型,另一方面,又在青瓷胎釉料配方的基礎上,具備了初步控制鐵含量的技術手段,實現了青釉向白釉轉變的質的飛躍,是我國白瓷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盡管這批白瓷的白度和胎的細密度等性能還不高,與成熟期唐代的白瓷顯有區別,但白瓷的出現反映了北方制瓷工業的突飛猛進,它不單是豐富了陶瓷的品種,更主要的是為今后白瓷的發展展示了廣闊的空間,成為后來各種彩繪的發展基礎。正是有了白瓷,才可能有后來的青花、釉里紅、五彩、斗彩、粉彩等色彩繽紛的陶瓷世界。
二、行窯白瓷的承襲—五百年的歷史沿革
我國的白瓷起源在何時,至今雖未定論,但從我國白瓷自身的承襲和沿革中,通過大量資料的考證,又不難看到一個愈來愈清晰的白瓷衍生,發展到成熟的歷史紋脈。
北朝的白瓷燒制成功后,我國古代的制瓷業從器物胎釉上逐漸劃分為青瓷和白瓷兩大體系,它們各自沿著不同的道路向前發展。從北朝至唐代的初期這一歷史階段也僅有五六十年,期間隋代也僅僅經歷了短暫的37年,但由于全國大統一局面的形成,使長期割裂的經濟、文化在統一的政權下獲得發展,隋代的制瓷業在北齊的初級白瓷的基礎上也正蓄勢待發,隋末大運河的開鑿更促進了這一趨勢的發展。安陽隋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張盛墓中出土一批白瓷(安陽隋張盛墓發掘記)、《考古》1959年第10期)比北齊白瓷的胎釉質量都有提高。西安郊區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李靜訓墓中出土的白瓷質量更佳,代表了當時的燒造水平。由此可見我國白瓷衍生于北朝末期的北齊時代,形成于隋代,成熟于唐代,入唐后白瓷的燒造又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特別是到了唐中晚期已自成體系。
北方白瓷,窯址很多,目前發現的河北臨城邢窯、曲陽窯、河南鞏縣窯、鶴壁窯、登封窯、夾部窯、榮陽窯、安陽窯、山西渾源窯、平定窯、陜西耀州窯、安徽蕭窯等都燒制白瓷已形成規模。而河北的邢窯則風靡一時。(唐?李肇《國史補》中就有明確記載:“內丘的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的美譽。以前,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北方邢窯的崛起形成了以“南青北白”為主的制瓷格局,既南方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和北方邢窯為代表的白瓷兩大系統成為主流。
三、邢窯白瓷的歷史地位
到了唐代中晚期,由于交通的發達,商業的繁榮,為唐代瓷業的發展準備了產品市場,特別是北方瓷窯的增加超過了長江以南各地,為以后出現眾多的的名窯和南北制窯中心奠定了基礎。是時,北方邢窯白瓷與南方越窯青瓷分別代表了北方瓷業和南方瓷業的最高成就。另外,瓷窯的專名也是從唐代開始的。唐代以前都是陶、瓷合燒窯?!短珍洝分姓f:“古陶惟自晉代起,東甌、關洛諸作,在當時原只泛稱陶器故仍以陶代之,蓋陶至唐而盛,始有窯名也?!边@也是唐代燒瓷工藝發展的一個例證。
陸羽《茶經》從飲茶角度提到的窯場就有邢窯、越窯、鼎州窯、岳州窯、壽州窯、洪州窯。這一時期,瓷制品的器類增多,且使用范圍更廣,新的器物應時而興,茶、餐、酒、文具、玩具、樂器以及實用的瓶、罐和各類陳設瓷裝飾器具,幾乎無所不備。瓷質日用品形勢新穎,造型渾圓飽滿,渾厚中表現出柔和細膩,顯得雍容典雅,豐腴穩重,制作質量已遠遠超越前代。而且,白瓷向青花傳統優勢地位提出了挑戰,出現了“南青北白”的局面。邢窯的白瓷已經達到“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的高度和規模,并貢于朝。文獻記載:“邢窯鉅鹿郡土貢瓷器,越州回稽郡土貢瓷器”(《新唐書》卷三十八“地理志”)。邢窯進攻的白瓷當為邢瓷中潔白如雪的釉色。西安唐大明宮遺址出土的帶“盈”字款的邢窯細白瓷碗底殘片,為內邱城關邢窯址出土的碗底刻“盈”字的殘片所證實。進貢的用品,在當時封建社會里極少見的,彌足珍貴。邢窯白瓷除廣銷國內上貢朝廷外還遠銷海外,在埃及、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日本和泰國的古代遺址中都有邢窯的白瓷。就邢窯白瓷“無貴賤天下通用之”這一社會效益來看,卻是唐代其他窯所不及的。
邢窯白瓷不僅豐富著人們的物質生活,也引起了文人墨客的青睞和興趣,唐?陸羽在《茶經》中就有對邢窯的白瓷釉色“類銀”、“類雪”的描述。邢窯的瓷大多數是白色而略發灰或微微閃黃,即陸羽所謂“類銀”的釉色。少數面白的瓷片,胎體豎微細膩,釉色潔白如雪,積釉處閃黃,其胎釉的白度可與現代白瓷媲美而無遜色,堪稱陸羽所謂“類雪”的美譽。這不僅證明了李肇《國史補》記載的準確,更是確立了唐代邢窯在我國白瓷發展史上的主導地位。邢窯白瓷的衍生和發展,跨越了隋唐以來長達四百年的歷史時空,到北宋時南北方各地民間窯場紛紛崛起,它們兼容并蓄,吸收和借鑒了包括邢窯在內的唐、五代各窯場的長處和經驗,結合自身的地域特點,發揮原材料和燃料的優勢,最終形成了以定、均、官、哥、汝五大名窯為代表的宋代新的陶瓷格局。五大名窯及北方的磁州窯等各具特色,百花齊放,而邢窯到北宋初則漸漸淡出,終于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繼邢窯之后,作為白瓷新代表的定窯脫穎而出。
2013年04月02日
上一篇
下一篇
邢窯白瓷―陶瓷發展的里程碑
添加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