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宋代五大名窯(定、汝、官、哥、鈞)之一,產地在今河北省曲陽縣境內,因古時曲陽隸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所燒瓷器亦稱定瓷。
定瓷燒制始于唐(公元618—907年),興于北宋(公元690—1127年),失于元(1279—1368年)。定窯遺址,規模宏大,世所奇觀。它東起北鎮(龍泉鎮)通天河畔,西止燕川山下,方圓20華里,總面積達150多萬平方米,俗稱“一溜十八坡”。民間相傳,當年大窯三千六,小窯如牛毛。雖然,定瓷興衰是隨歷代政治經濟的沉浮而變異,但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給人們留下了寶貴的物質財富和文化啟迪。
地處燕南趙北的定瓷發源地澗磁、北鎮、燕川一帶,依山傍水,物華人杰,毓秀鐘靈,為太行山系之天寶之地。窯址密集處南北貫穿有兩條天然溪水,一名“泉水溝”,一名“馬驛溝”,為澗磁、北鎮一帶古來之名水。
另龍泉鎮(北鎮)以北,西去十里,上多煤井?!盵1]白煤、煙煤蘊藏豐富。這一帶農民,耕桑之外,挖煤是其主要副業之一?!傍澴酉铩?、“小西坡”等處,均為古代有名的煤炭生產基地。
澗磁、北鎮村一帶,四面環山,當時窯場星羅棋布,連成一片。是處諸坡丘盛產石英、長石、黏土等大量陶瓷原料。直到今天,每在修路或挖井時,常常發現古代開采陶瓷原料留下的地下空墟。1984年,古窯址附近在一次掘井施工中就發現了古人開采陶瓷原料留在地下的燈臺和飲水瓦罐。據一些古稀老人講,多少年多少代來,不但常發現一些陶瓷罐,還曾發現過挖掘原料留下的鐵器和人骨等。由此而知,生產定瓷的原料就在當地。
水、煤、原料是定窯生產與發展的物質基礎。透過定窯遺址方圓二十華里連綿不斷的瓷片堆,我們可以想象當年定窯生產的規模有多大。經曲陽文物保管所實地勘查核對,立標志者共計13堆。其中,最大的一堆約長100米、寬80米、高10米,其他12堆大小高矮不等。值得提到的是,每堆所組成的廢棄物品類不同,有的多瓷片或支圈,有的則多匣缽,有的則更混雜。其匣缽、瓷片的質量和年代也不盡相同??梢哉f這正是從唐至元定瓷生產六、七百年的一個文化積淀。
北宋初期,南北方各窯場紛紛崛起,它們兼容并蓄,吸收和借鑒了包括邢窯在內的唐、五代各窯場的長處和經驗,結合自己的地域特點發揮原材料、燃料的優勢,定窯脫穎而出。成為宋代五大名窯,更是五大名窯中唯一生產白瓷的窯場,自成體系。后來,定盛而邢衰,至宋時,人們已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p>
在整個定瓷生產史上,盤碗可算生產重點。從現存遺址看,它不僅數量大,而做工亦精。器物造型方面,設計線形講求挺拔俊美,少嫵媚婀娜。它既不像漢唐的強健渾穆,又不類后代明清的繁瑣。從藝術風格而言,這即為定瓷變革的明顯標志。此外,盤碗從做工上注重發揮拉坯功能,注重器物在高溫下的成形能力??茖W地運用“形”、“勢”、“力”的設計藝術,使器物造型本身同其它輔助工藝得以完美的結合。
定瓷的瓶、罐、爐、枕等為數雖少,但很精彩。如刻花梅瓶(北宋后期,藏故宮博物院)、孩兒枕(北宋后期,藏故宮博物院)、剔花折技牡丹枕(金、藏定州博物館)。其外,還有一些工藝美術人物、動物捏塑等。這些小玩意一般不占主要窯位,大都加在匣缽縫隙處,均為藝人們即興之作,其形態自然、動人,各具特征。
刻花、印花裝飾,可謂獨領風騷。一經問世,如風逐云,“天下皆仿之”。一躍而居五大名窯之一,馳名遐邇。
刻花是定瓷生產運用最普遍、最有效的一種裝飾手段。這是在轆轤拉坯后,待稍干,直接在器物上奏刀??袒ㄑb飾,疾速而沉著,一氣呵成,頗得神韻。曾見故宮博物院藏金代刻花纏枝蓮花碗,依其形象,布施線條,寬窄深淺錯落有致,宛若流水行云?!段姆克量紙D說》載:“定瓷裝飾多工巧,劃花最佳。
印花,是用處僅次于刻花的一種較華貴莊重的裝飾手法。它不像刻花那樣在一件器物上盡情地表現個性和靈感,而是先把圖案(設計目的)進行初加工,制成與所拉盤碗規格一致的不同陶范,然后取拉好的半濕坯扣在陶范上進行拍?。▔河。?,稍干后修坯。工藝很考究。上海博物館所藏北宋后期的印花云龍盤,其龍形象威嚴,勇猛欲動,白云繚繞,一派禎祥。整個紋樣清晰明快,顯得典雅高貴。加之定窯優異的做工和良好材質,令人嘆為觀止。另如印花獅子戲球盤(北宋后期,藏曲陽文管所)、印花鴛鴦蓮花雙魚碗(南宋,藏南京博物院)諸如此等,均根據不同景物賦予不同的表現方法,使之寓動于靜,平中見奇,處處可領匠心。
定瓷裝飾還有剔、堆、貼等。剔花是在器物上著一層陶衣(化妝土),再根據裝飾設計剔底留花,而后施釉。堆花是用泥漿用竹刀或筆按圖堆成,形成凸狀,近于浮雕。貼花一般先預制小陶范,壓印成紋飾,爾后貼在器物上。 不過這類裝飾較為少見。誠然,定瓷刻花、印花裝飾開中國陶瓷之先河,巧施機杼,地道靈活,饒具精神。
宋代定瓷敢于沖破樊籬獨樹一幟,南北諸窯爭相仿制,形成了宋代定窯風靡天下的大勢。
火是瓷器的“真主”,瓷器在火的依偎下誕生,但它同“水可以載舟,又可以覆舟”一樣,只要這個“真主”一旦失去理智,瓷器就會在它的迫使下泯滅。古代人燒窯沒有儀器,一般只憑眼睛觀察,用實踐經驗去把握。根據窯位,裝不同器狀和不同大小的瓷坯,合理升溫。何時需速燒,何時需恒燒,在長期實踐中已形成了一條既可信又較正確的方法和規律,這正是我們嘆謂的古代人燒窯的“神工”。
古代,凡瓷區都有專門的看火行業,稱之為“看色業,俗稱看色先生,即窯戶所雇之火候鑒定人。他們根據長期的燒火實踐,從窯爐中火的顏色而辨別火的溫度。憑肉眼裁定,一般無多大出入。這種看火方法,五十年代在地處古定遺址一帶民間粗瓷窯場仍還沿用。
定瓷燒造的極盛時期當推北宋,《博物要覽》說:“定窯器皿以宣和、政和年造者佳。這個時期的瓷器色澤純正光潤,形體規整,邊足講究,這充分證明了當年燒成技術已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世傳黑定、紫定、紅定之說,并非色定中有這專門釉色配方,而均為特定燒成氣氛條件下的黑釉窯變。在通常情況下,溫度在1280℃左右時,黑釉如點漆,沉著穩重,光澤厚實,細察壁面呈橘皮狀;溫度在1290℃左右,釉由原來的黑色趨向紫色,俗稱醬釉;溫度至1300℃左右,開始由紫色變紅褐色或紅色,此即所謂史載的紅定。一窯之內由于器物所處部位氣氛的微妙變化和受火溫度的差異,呈現出不同色澤,甚至在一件器物上產生一面黑一面紫,或一面紫一面紅的現象。
色定中紅定尤為名貴。色紅純正而又形體完美,尤為稀少。以黑定、紫定到紅定是靠煅燒而完成的。說到底,也是火的藝術。
“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這是古來人們對中國白瓷獨特風格的褒贊。確確實實記載并再現了中國古代白瓷的基本面貌和藝術精神。
定瓷胎質和釉色白而光潤,如玉潔麗柔和。一般白瓷,包括現代白瓷,釉色皆與坯體溶為一色,雖有潤、光、柔之優,卻少流美靈動之感。而定瓷之白,決不是純白,有的白里透青,有的白中泛黃,隱隱若若,色韻暗起,玉質應生,妙不可言。
定瓷以薄為格調,一般指盤、碗類,幾乎不薄不為定。有一件八寸花口深盤,稱之不足六兩,在千年以前,有此造型,實為難得。
說定瓷聲如磬,首先追溯到它的料質。燒結溫度較高給“磬聲”奠定了必要之先決,在高溫下,定瓷胎骨的瓷化達到了至佳程度,故由土石聲一躍而發出金石聲。
2010年04月15日
上一篇
下一篇
淺述定窯
添加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