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的傳承與發展,已是老生常談,它伴隨了建國以來景泰藍設計制作的全歷程。就當今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多元化、多品味的大眾審美需求日益突出,而產品設計與生產品種花色趨于單調和平淡,在此情形下再次提出這個問題,大有必要。
縱觀中國工藝美術的歷史,它有著自身的客觀發展規律。一個時代出現一個時代的藝術風格,無論是首創還是傳承,一種工藝的文化代表了當時的社會人文環境。文化思想動態、科技發展水平、大眾審美思潮以及藝術家對工藝的執著承繼和率先進行工藝開創的引領行為。如青銅與青銅器,就為夏商社會創造了一個震驚世界的青銅文化,玉與玉器,充分滿足了當時“神玉”和“王玉”時期人們對玉的需求和膜拜,奠定了玉對人們的思想情感的影響,促進了中國七、八千年玉文化的發展,青瓷,是商中期在人們認識了“秞”的前提下,開創了中國陶瓷影響全世界的偉大局面。景泰藍雖在元末明初時期誕生,卻用他那金碧輝煌、珍重華貴的容顏博得了歷朝歷代王公貴族們的青睞乃至世界人民的喜愛。
景泰藍從誕生至進入宮廷,便首先借鑒和模仿了他的母體藝術青銅器的工藝和型制,包括器物名稱,融入其近親西亞的文化以及宗教,逐漸壯大了自身的體魄。裝飾內容與形式絕對符合著皇家的意志和理念,歌功頌德,納壽祈福,國泰民安等為主,彰顯著皇威和權力。發展到今日,工藝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革,如掐絲工藝,出現了多種型號的絲和線,釉的種類增加更多的新色系,并且“目”數越來越高,向更精更細的方向發展,磨活除異形為手工操作外,現基本都是機械化加工,器形種類越來越多,徹底打破了常規的束縛。而紋飾則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由于景泰藍藝術回歸了人民,多元化的審美情志和愛好使景泰藍不再是單一的皇家文化內容,除古代較優秀的傳統題材(吉慶、祥瑞、宗教等)被保留外,更多的表現國家昌盛、人民安樂和諧的盛世題材以及積極向上的傳統文化題材,是現代風格形成的表現。再者就是點藍工藝,注重了色彩的表情,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從技法上講,比元、明、清時期更上了一層樓,增加了繪畫內容,如“暈染”(不同于潤色概念),在圖案的色彩塑造及環境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造,看上去有很高的技巧水平和審美格調,與掐絲紋飾一樣,表現出了新時代的風格特征。
不難看出,各個時期都有自己的風格,都在傳承和發展的框架內進行,而發展的新東西與舊東西沒有截然分開,是屬于循序漸進。無論如何發展,要讓同時代接受,這是藝術的時代作用,也是藝術的時代特點,同時也注定了它的藝術使命。這些規律性的事物是不能打破的,否則,藝術就無味、無情、無分量、無價值。
繼承好理解,而發展就出現了一些狀況,發展也就是創新過程,創新在我們眾多人的頭腦中會出現這樣一種想象:新型的瓶子,新式的幾何抽象紋飾,刺目的新釉料,斑駁陸離的色彩。這些都是可以做的。但我們不能忽視一點,那就是景泰藍不是搞小工藝,小商品,要存一種承載。過去,景泰藍是“國之重器”,現在在人們心目中也是“藝術之尊”,既如此,就不能形成輕飄而缺乏內容的表面裝飾,幾乎沒有文化成分,總感覺不舒適。我認為,景泰藍現雖已不是宮廷專屬,但他的精神、文化分量、民族性以及特有的裝飾品味是不能沒有的,否則,這項藝術就真的完結了,只剩工藝了?,F代消費群體是多方面的,審美情趣是多元化的,因此,我們要宏觀的適應市場的需求,還必須要在創新的問題上大作文章,讓我們的設計理念,我們的藝術魅力,我們的精品精神引導市場,也從而引導大眾的審美水平和方向,為全民素質的提高,貢獻一份景泰藍的力量。
我們在談一談普通產品與大眾化和高端產品與高消費群體的問題。按照一貫的常規想法,企業是不大樂意搞創新,這樣投資很高,又費人力又費精力,而且收效還慢,不如大路產品,薄利多銷,這是普遍的認識和做法。我認為企業也應該多元化管理。生產普通產品以適應大眾化是一條省心的路,但從長遠的角度看,沒有創新,沒有高端的設計與精品的儲備,對景泰藍的發展沒有好處,只能是在狹小的延續重復中忙忙碌碌,能這樣一代接一代的下去嗎?所謂高端產品,就是做工精細而考究,內容充實而不膚淺,且具時代感、負重感、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用一句普通的語言來說,就是各方面都是當代最頂尖的產品。這類產品的設計與制作絕對存在著很多的難度。雕塑家羅丹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痹谶@個問題上不是缺少設計,而是缺少制作,往往一件設計只能停留在設計階段,不能制作的原因很多,有的沒資金,有的認識不足,有的根本沒考慮,甚至有的只是拿來吹上一吹便罷了。高端產品的設計與制作不是輕松事,在科學上有這樣一句話:小變化能夠產生大影響,變化是最大的動力。搞高端,實際是搞一次藝術革命,制造一次形式的事件,對大眾審美情趣的一次激發,哪怕是一個小小的變化,就有可能啟迪和帶動整個行業,這是目前市場最缺乏的。我的感覺是,景泰藍絕不能走平庸之路。一旦出現了高端產品,接下來就是銷售問題,這里有這樣一則事例:最早出現的“煤油罩燈”“在初識中沒被更多的人接受,但后來人們認識到比 “豆油燈”、“黑小子”亮堂,可以說當時的感覺就是亮如白晝,即使知道從長遠講煤油要比燈貴,也還是要買,當然,生活必需的質量提高概念在此得到了正解,這與欣賞藝術品的確存在著差異,但消費有一個高與低的問題,包括貧與富、審美的格調、文化素養、知識水平以及世界觀等多方因素,一旦形成自我的“生活必需”,就要投資,就需沖破消費檔次。再有就是藝術自身的魅力,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像好色那樣好德的人,而我們卻可以見到被“美”所迷倒的人。審美已成人之必要,現代社會的繁榮發展使大眾的溫飽得到了保障,古語講,“飽暖生閑事”,從這個意義上聯想,溫飽之人和經濟富足之人才能有時間,有條件去談享受,時移俗易,但大眾的愛美之心從未改變,愿意生活在賞心樂事中,因此,努力是每個人都在做的事,人的欲望無限,所以高端產品與銷售都不是問題,只要我們做得好。
創新發展 是企業的必經之路,它可以激發起經營管理新思路,包括技術力量的培養,生產能力的有效提高,社會資源的共享與利用,企業的發展的方向定位等。企業得到發展,設計才有好的歸宿,雙利雙贏,景泰藍藝術也在此得到升華。
我們再談景泰藍的發展空間,一項工藝的出現,首先是材料的率先發現,古人若沒有石之美者的認識,怎有玉文化的發展,沒有銅礦的發現和對銅的認識,怎有青銅器文化的誕生,沒有世界琺瑯的傳播,沒有中國古老工藝的土壤與環境,又怎有景泰藍藝術的今天呢。所以任何事物都存在本源,也就是發生的原因。鉤沉濫殤、憶古思今、以往鑒來等等,無不為了今天的人們提供知識,增加素養,提高品質,使人向更高的文化生活質量進軍。同時,尊重勞動,是人的本質,我們所說的傳承就是尊重,發展也是尊重,這個尊重有兩層含義,即尊重歷史,又尊重今天和明天,即尊重古人,也尊重我們自己和后來人,在這種尊重的前提下,談景泰藍發展空間應該是適宜的。我認為,我們不能只把景泰藍看作是工藝美術行業中的一項工藝,而應站在一個文化高度去認識,他就像一部史書,記錄著古代王朝的興衰,記錄著工匠們的辛酸和智慧,記錄著古代藝術的成就。同時又是一部現代史,記錄著人們步入幸福富強的行進足跡,記錄著大眾的文化與審美意識的不斷提高,記錄著人與自然的和諧與渴望,記錄著當代藝術的精進,景泰藍的發展空間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它包括生產企業管理的方向、資金的儲備積累,開創品牌的力度,技術力量的后續跟進、產品銷售的方式與渠道(文化公司、訂貨會、展銷會、拍賣會、新聞發布會、公司企業信譽直銷、廣電報刊媒體宣傳、與有關機構的合作…….)、市場份額的占有率、產品質量(內在和外在)的保障、設計人員的文化藝術素質、新時代藝術風格的構建、新工藝的探索、操作技工技能掌握與 提高等諸多方面,從發展的角度看,景泰藍在走一條自我完備和自我向上的路,在不斷與市場契合中行進、攀升。
(清)申居鄖(西巖贅語)說:“因循”二字,誤失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在傳承與發展中,因循,卻有著一定的存在意義,但從長遠講,一貫因循就不可取了,現在就需要我們鼓舞起精神和勇氣,秣馬厲兵,打一場景泰藍現代精品仗。
我經常聽到人們在議論:景泰藍再過幾年就要完了。這個“完”是指完結、結束和終止,聽來著實讓人驚心。的確,在現有企業中,工技人員高齡化很突出,存在著后繼無人的危險。一個設計大師在世人眼中似乎覺得越老越有用,越老越值錢,而直接操作的工技人員越老,眼神越不濟,手腳越不利落,除技術指導外,則變得越來越沒用。就在此時,我聽到了另外一個聲音,來自北京老天利典藏景泰藍文化有限公司領導人黃友民先生,他與我談到了后繼無人的應對措施以及今后的發展方向與規模,我聽到后非常感動,我與黃先生私下除工藝和藝術外,很少談起其它,他對景泰藍工藝的熱愛不比我差。我在想,一個經營企業和公司的領導能夠站在景泰藍長遠發展角度看問題,難能可貴,他的計劃有很強的操作性,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我們談到了時間的緊迫性以及培訓、擇地、資金、立項的諸多問題,我認為這不是久遠之事。在過去的兩年中,他就將發展的目光投向了景泰藍百年老字號“老天利”的商標注冊上,各方面工作已初露端倪。繼而我與黃先生又制訂了產品創新系列計劃,力爭幾年內將產品煥然一新,塑造一個屬于我們自己風格的產品和品牌形象。
黃先生有條不紊的思路、節節取勝的表現以及高瞻遠睹的目光,讓我看到了景泰藍發展的希望和方向,我堅信,景泰藍在未來傳承與發展道路上將邁出可喜的一步。
觀景泰藍之發展方向,可窺見中國工藝美術現代發展之一斑。中國工藝美術現在的最大的瓶頸就是形式與內容的革命性改造,突破古人窠臼,在工藝、形制以及題材上傳承創新,我們要站在一個時代的高度,去擴展工藝美術更新更大的發展空間。
2011年06月10日
上一篇
下一篇
景泰藍的傳承與創新
添加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