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窯是中國最早的衍生地,窯場在今河北省邢臺境內的內邱、臨城一帶及泯河兩岸,南北狹長50華里,因古時屬邢州管轄,故名邢窯。邢窯白瓷衍生于北朝末期的北齊時代,(公元550年~577年)形成于隋代(公元581年~618年),興于唐代(公元681年~960年),終于北宋初期,歷史跨越長達500年之久。邢窯的興衰是隨著歷代政治、經濟的沉浮而變異的,這是歷史的必然。但邢窯做為中華文明和中國陶藝文化的精粹,具有著里程碑的重要意義。
第一節 邢窯白瓷――中國陶瓷發展的里程碑
一、邢窯白瓷的衍生――鐵元素在胎釉料中的有效控制
白瓷的出現在中國陶瓷史上大大晚于青釉瓷器,其原因是白瓷的燒造需要比青釉瓷更高的技術手段,白瓷必須有效地控制瓷胎和瓷釉中鐵的含量下降到1%以下。因此,白瓷的出現只能有待于制瓷匠師們認識到胎釉料的呈色原理,掌握一定的除鐵技術,降低原料中鐵的成分,才能得以實現。
河北省內丘縣邢窯窯址中出土的瓷片標本當屬于北朝時期。1971年河南安陽北齊武平云年范粹墓中出土的。七件白釉瓷器,則是有明確記載的最早實例(《河南安陽北齊范萃墓發掘簡報》、《文物》1972年第一期)。這兩批文物的品種多樣、形制豐富,有碗、杯、磐、長頸瓶、三系和四素的罐,這與同一時期北方的青瓷造型相同,而不同的是這批器物的胎料通過洗煉,胎土中鐵的成份得到了控制,故胎土比較白,釉層比青瓷薄,且相對勻稱,這完全可以排除工藝燒成中的偶然因素可以佐證,北齊墓出土的白瓷本身,一方面延襲了同期北方青瓷的造型,另一方面,又在青瓷胎釉料配方的基礎上,具備了初步控制鐵含量的技術手段,實現了青釉向白釉轉變的質的飛躍,是我國白瓷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盡管這批白瓷的白度和胎的細密度等性能還不高,與成熟期唐代的白瓷顯有區別,但白瓷的出現反映了北方制瓷工業的突飛猛進,它不單是豐富了陶瓷的品種,更主要的是為今后白瓷的發展展示了廣闊的空間,成為后來各種彩繪的發展基礎。正是有了白瓷,才可能有后來的青花、釉里紅、五彩、斗彩、粉彩等色彩繽紛的陶瓷世界。
二、行窯白瓷的承襲—五百年的歷史沿革
我國的白瓷起源在何時,至今雖未定論,但從我國白瓷自身的承襲和沿革中,通過大量資料的考證,又不難看到一個愈來愈清晰的白瓷衍生,發展到成熟的歷史紋脈。
北朝的白瓷燒制成功后,我國古代的制瓷業從器物胎釉上逐漸劃分為青瓷和白瓷兩大體系,它們各自沿著不同的道路向前發展。從北朝至唐代的初期這一歷史階段也僅有五六十年,期間隋代也僅僅經歷了短暫的37年,但由于全國大統一局面的形成,使長期割裂的經濟、文化在統一的政權下獲得發展,隋代的制瓷業在北齊的初級白瓷的基礎上也正蓄勢待發,隋末大運河的開鑿更促進了這一趨勢的發展。安陽隋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張盛墓中出土一批白瓷(安陽隋張盛墓發掘記)、《考古》1959年第10期)比北齊白瓷的胎釉質量都有提高。西安郊區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李靜訓墓中出土的白瓷質量更佳,代表了當時的燒造水平。由此可見我國白瓷衍生于北朝末期的北齊時代,形成于隋代,成熟于唐代,入唐后白瓷的燒造又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特別是到了唐中晚期已自成體系。
北方白瓷,窯址很多,目前發現的河北臨城邢窯、曲陽窯、河南鞏縣窯、鶴壁窯、登封窯、夾部窯、榮陽窯、安陽窯、山西渾源窯、平定窯、陜西耀州窯、安徽蕭窯等都燒制白瓷已形成規模。而河北的邢窯則風靡一時。(唐?李肇《國史補》中就有明確記載:“內丘的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的美譽。以前,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北方邢窯的崛起形成了以“南青北白”為主的制瓷格局,既南方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和北方邢窯為代表的白瓷兩大系統成為主流。
三、邢窯白瓷的歷史地位
到了唐代中晚期,由于交通的發達,商業的繁榮,為唐代瓷業的發展準備了產品市場,特別是北方瓷窯的增加超過了長江以南各地,為以后出現眾多的的名窯和南北制窯中心奠定了基礎。是時,北方邢窯白瓷與南方越窯青瓷分別代表了北方瓷業和南方瓷業的最高成就。另外,瓷窯的專名也是從唐代開始的。唐代以前都是陶、瓷合燒窯?!短珍洝分姓f:“古陶惟自晉代起,東甌、關洛諸作,在當時原只泛稱陶器故仍以陶代之,蓋陶至唐而盛,始有窯名也?!边@也是唐代燒瓷工藝發展的一個例證。
陸羽《茶經》從飲茶角度提到的窯場就有邢窯、越窯、鼎州窯、岳州窯、壽州窯、洪州窯。這一時期,瓷制品的器類增多,且使用范圍更廣,新的器物應時而興,茶、餐、酒、文具、玩具、樂器以及實用的瓶、罐和各類陳設瓷裝飾器具,幾乎無所不備。瓷質日用品形勢新穎,造型渾圓飽滿,渾厚中表現出柔和細膩,顯得雍容典雅,豐腴穩重,制作質量已遠遠超越前代。而且,白瓷向青花傳統優勢地位提出了挑戰,出現了“南青北白”的局面。邢窯的白瓷已經達到“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的高度和規模,并貢于朝。文獻記載:“邢窯鉅鹿郡土貢瓷器,越州回稽郡土貢瓷器”(《新唐書》卷三十八“地理志”)。邢窯進攻的白瓷當為邢瓷中潔白如雪的釉色。西安唐大明宮遺址出土的帶“盈”字款的邢窯細白瓷碗底殘片,為內邱城關邢窯址出土的碗底刻“盈”字的殘片所證實。進貢的用品,在當時封建社會里極少見的,彌足珍貴。邢窯白瓷除廣銷國內上貢朝廷外還遠銷海外,在埃及、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日本和泰國的古代遺址中都有邢窯的白瓷。就邢窯白瓷“無貴賤天下通用之”這一社會效益來看,卻是唐代其他窯所不及的。
邢窯白瓷不僅豐富著人們的物質生活,也引起了文人墨客的青睞和興趣,唐?陸羽在《茶經》中就有對邢窯的白瓷釉色“類銀”、“類雪”的描述。邢窯的瓷大多數是白色而略發灰或微微閃黃,即陸羽所謂“類銀”的釉色。少數面白的瓷片,胎體豎微細膩,釉色潔白如雪,積釉處閃黃,其胎釉的白度可與現代白瓷媲美而無遜色,堪稱陸羽所謂“類雪”的美譽。這不僅證明了李肇《國史補》記載的準確,更是確立了唐代邢窯在我國白瓷發展史上的主導地位。邢窯白瓷的衍生和發展,跨越了隋唐以來長達四百年的歷史時空,到北宋時南北方各地民間窯場紛紛崛起,它們兼容并蓄,吸收和借鑒了包括邢窯在內的唐、五代各窯場的長處和經驗,結合自身的地域特點,發揮原材料和燃料的優勢,最終形成了以定、均、官、哥、汝五大名窯為代表的宋代新的陶瓷格局。五大名窯及北方的磁州窯等各具特色,百花齊放,而邢窯到北宋初則漸漸淡出,終于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繼邢窯之后,作為白瓷新代表的定窯脫穎而出。
第二節 邢窯白瓷的工藝特點及藝術風格
一、邢窯白瓷的工藝特點
唐代陶瓷“南青北白”的格局已定,說明當時白瓷的產地主要在北方,在今河北、河南、山西、陜西、山東等地都有生產,而其中河北臨城邢窯最有名,與南方越窯并稱,邢窯白瓷生產始于初唐,到開元、貞元之時已普及全國,“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國史補》)。陸羽《茶經》說它“類銀”、“類雪”,胎上掛白化狀土,然后再上白透明釉,釉色中閃黃,器內滿釉,釉不到足,自然垂流。唐后期改為施全釉,體薄釉潤,胎釉皆白,光潔純凈,器物樸實大方,不飾紋樣。
1984年發現在河北臨城、泯河兩岸的程村、解村、澄底和內丘的城關地區發現多處窯址。這些窯址發現窯具先進、多樣,除唐代流行的漏頭狀匣缽、捅式匣缽外,還有盒式匣缽,專用燒造高檔白瓷,它既沒有因欠火候而造成夾生的現象,也未見因過火而出現變形的弊病,表明邢窯當時已熟練地掌握了柴燒還原焰的燒成技術,積累了掌控窯爐生溫區域的經驗。從臨城窯址生產的大宗產品碗類及器物來看,口底翻轉交結清晰,器足呈玉環或玉璧狀線圈足,做工滾圓周正光滑,工藝考究,邢窯白瓷碗類造型已獨具風格。
邢窯的白瓷除燒制大量的碗類器物外,還有杯、盤、盞、托、匜、盒、壈、罐、瓶、執壺、皮串壺、枕、鳥食罐等,其中執壺是唐代陶瓷造型中最富有時代特色的器物,執壺在唐代是用來盛酒的一種酒具。雞頭壺做為盛酒的器物,自三國東吳末期燒成以后,一直沿襲到初唐,初唐以后執壺的出現,雞頭壺隨之消失。邢窯執壺口部和頸部呈喇叭狀,短身、短流與短流相對應的安曲柄及圓鼓腹部,這是執壺的重要特征。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邢窯執壺就是這一器物的典型代表。
二、邢窯白瓷的藝術風格
認識了青釉和白釉的呈色原理,在實踐中加大鐵釉著色就出現了黑瓷,極大地豐富了北齊瓷的品種,參照此時的青瓷、白瓷、黑瓷,從造型裝飾上都有其獨特的風格。由于受到北朝佛教藝術的影響,刻劃或貼連花紋飾已成為北朝陶瓷裝飾的主流。
進入隋代,由于歷年甚短,所以陶瓷工藝未有超越前代的建樹,但是南北整治的統一,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合流與交融,為后來唐宋瓷業的輝煌打下良好的經濟文化基礎。到了唐朝邢窯白瓷已成為風靡一時“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的名瓷,和越窯青瓷在唐代并肩齊名。
公元九世紀中,段安節《樂府雜錄》中載道“武朝宗,郭道源……充太常寺調音律官,善擊甌,率以邢甌,越甌共十二雙,施加水于其中,以著擊之其音妙方瑯也”。作者所贊美邢、越兩窯具有勝似古代青銅樂器——“方響”那樣的音響效果,表明在胎土陶煉燒造火候等工藝技術上達到了胎骨堅實、致密,敲擊音色優美,能當做樂器??傊细G白瓷胎體潔白細膩,釉色瑩潤如銀似雪,紋飾采用刻劃和印、貼花裝飾技藝,烘托出一種凝重、素凈之美。
邢窯的白瓷除以白色見長外,更具質樸、自然的天趣,造型簡潔、渾厚、樸素少飾、多弦紋,把捏雕、貼飾與器物的實用緊密的結合起來,使型體的陽剛之氣與釉色的陰柔之美契為一體,不失為一代名窯。
第三節 邢窯白瓷與民俗文化
我國古代的飲茶習慣起于南方,在唐(《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中記述“茶,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布大興禪教,學禪物于不寐,又不夕食,界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雪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逐成風俗,自鄔、齊、滄、棣漸至京翌,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由此可見飲茶到開元年間才在北方流行起來。飲茶之風在北方的流行,勢必對茶具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時的邢窯白瓷,特別是做為飲茶用的碗具,它的造型一般都是大口、小唇沿,淺腹,腹壁向下,口徑大都大于底經的通告,在這樣一個容器的空間里,則更適合當時的飲茶習慣,因為唐時飲末茶,飲茶時連茶碗中茶末的茶、湯一同喝掉,淺底的茶碗自然實用。在唐代由于政府禁止民間用銅器鑄造生活用品,而在民間普通勞動大眾是無力購買金銀、漆等昂貴的飲茶器具,于是人們生活中過去所用的銅器就逐漸為瓷器所替代。有記載:“古無瓷瓶,皆以銅為之,至唐而始尚窯器”(張德謙《瓶花譜》)。唐代邢窯利用其蘊藏豐富的自然資源為社會創造了大量的高低檔并存的日用器皿,在李唐王朝管轄的遼闊疆域內具有很深的群眾基礎。
人們把邢越兩窯相提并論,唯唐?陸羽在《茶經》中提出“邢不如越”的觀點,這種褒越貶邢之說,其后都長期影響和左右著一些人對邢窯白瓷的看法,其說第一節二點是邢窯白瓷釉“類銀”、“類雪”不如越窯青瓷釉“類冰”、“類玉”的效果,其著眼點卻在于要求瓷器酷似玉器的追求上。
玉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人們把玉比作修身的標準和情操道德高尚的象征。由此可見陸羽抑邢揚越的觀點,完全是出自對玉的崇尚,它反映了封建社會文人、士大夫階層的文化心理和它們的審美取向。
“邢不如越”之三乃陸羽按瓷器的釉色與茶色是否相宜作為主要準則,“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則益茶”,“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益茶”。陸羽的這一觀點只能說是嗜茶人的一種個人偏愛。比越窯問世還早的紫砂器,它是采用當地藏量豐富的含鐵黏土質粉砂巖為原料制成的紫砂陶器,又多見于飲茶用之壺類,倘按陸羽所見,其不更不宜茶。然而,據文獻載早在北宋就有對“紫泥”的描述,“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瀟灑有余情”(歐陽修《和梅公儀賞茶詩》)?!白邮浼伊粼缥?,紫泥新品泛青華”(梅堯臣《宛陵集》15卷)。陸羽所說透孔之見,既便局部是真實的,也未又是全面的、可觀的。其實,陸羽的“邢不如越”說在唐代就沒有得到社會的公認,唐末文學家皮日休在他的《茶甌》詩中這樣描述道:“邢客與越人,皆能造茲器。圓似月魂墮,輕如云魄起”。(《全唐詩》卷六百十一皮日休),對邢越兩窯制瓷的精美和輕巧同時予以稱道和贊美。
第四節 斷代千年的歷史期待
邢窯白瓷從衍生發展到消失,跨越了僅四百年的歷史長河,完成了一代名窯的歷史使命,它不僅掀起了中國陶瓷發展的里程碑,同時又開啟了中國白瓷向縱身發展的大門,千年來中國白瓷得以迅猛發展,青花粉彩、左彩、釉下彩、新彩、腐蝕金等各種裝飾形式應運而生。
作為民族文化精粹的邢窯,它不僅給后人留下了物質財富,也給人們留下了更多的思考。邢窯斷代已經千年,被諸多新的窯場所取代。新的名窯紛紛崛起,這是歷史的必然。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業內有志之士也一直在追尋邢窯的足跡,探求恢復邢窯的可能。至今在河北臨城、內邱一帶小規模的試制生產一直在延續,臨城的邢窯博物館中仍保存有隋唐邢窯的精品,工藝精湛,胎釉之精美依然讓人嘆服??上驳氖堑胤礁骷壵照橹匾?,倘能匹配科學的發展理念,斷代千年的邢州古窯定能舒展昭輝。
2013年04月02日
上一篇
下一篇
工藝百科--邢窯
添加時間: